对许多跨境电商卖家而言,2026年将是一场关于“成本控制”的硬仗。从1月15日起,亚马逊美国站正式实施一系列新的履约与仓储政策调整,看似微小的数字变动背后,实则暗流涌动——每一项费用的增减都在重新定义利润边界。
这一次的变化,并非简单的“全面涨价”,而是平台在精细化运营逻辑下的一次结构性重塑。它既增加了部分品类的成本负担,也为特定卖家提供了缓冲空间。真正考验的是卖家能否读懂规则、顺势而变。

费用调整:不是一刀切,而是精准分流
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履约环节。自2026年起,每售出一件商品,亚马逊平均增收0.08美元的履约费。虽然这个数字低于同期通胀水平,但结合其他附加费用的调整,整体影响不容小觑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配送费用的差异化设计:低价商品小幅上浮,而高价商品则面临显著增长。以价格低于10美元的小号标准件为例,其配送成本每单增加0.12美元;而对于售价超过50美元的商品,运费增幅最高可达0.51美元/件。这种“高价值高负担”的模式,明显引导卖家重新审视高单价产品的物流策略。
与此同时,大件商品的包装政策也迎来转折点——原有的自有包装折扣(SIPP)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新增的包装处理费,平均达2.07美元/件。这意味着未参与SIPP计划的卖家将直接承担额外成本,倒逼更多企业回归平台推荐的包装标准。
入库与仓储:从模糊收费到精准计价
过去,亚马逊在入库管理上的收费相对宽泛,常采用叠加式处罚机制。但从2026年开始,这套逻辑被彻底细化。
现在,选择“单点入仓”的标准件,每件平均多收0.05美元;若出现延迟发货或错发情况,则统一收取0.6美元/件的单一缺陷费,取代此前可能双重计费的做法。这一改变虽简化了结算流程,但也意味着任何操作失误都将付出明确代价。
仓储方面,超龄库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。对于存放时间在12至15个月之间的商品,每月最低超龄费上调至0.3美元/件;超过15个月的,则升至0.35美元/件。这不仅是数字的提升,更是平台释放出的强烈信号:长期积压库存不再被容忍。
更关键的是,低量库存费的考核维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——由原来的父ASIN层级,改为按FNSKU级别统计库存天数是否超过28天,并且该规则首次覆盖大件商品类目。换句话说,哪怕某个SKU只存了几件货,只要滞留时间过长,就可能被纳入收费范围。这对习惯“少量备货试水”的卖家构成了隐形挑战。
成本博弈中的“减法”:平台也在释放善意?
尽管多数调整指向成本上升,但亚马逊并非一味加码。某些优惠政策的存在,显示出平台试图在效率与扶持之间寻找平衡。
例如,售价低于10美元的标准尺寸商品,每件可享受平均0.86美元的费用减免。这对于主营低价快消品的中小卖家来说,无疑是一剂强心针。这类产品原本利润率薄,如今通过费用让利,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留一定生存空间。
此外,在库存清理方面,平台也给出了激励措施:重量不足0.5磅的老旧商品,其移除费用每件减少0.2美元。虽然金额不大,却反映出亚马逊鼓励卖家主动清仓、提升库存周转的真实意图。
这些“有选择的优惠”其实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:平台希望推动卖家向高效、合规、可持续的方向转型,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涨价获取收入。
卖家破局之道: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优化
面对这场系统性的成本重构,仅靠抱怨无济于事。真正的出路在于三个层面的主动应对。
首先是利润模型重算。基于新费率结构,重新核算每一款产品的实际净利润,识别哪些品类正在被“隐性侵蚀”。特别是那些处于价格临界点的商品,可能需要微调定价或包装策略来维持盈利。
其次是库存健康管理升级。过去粗放式的备货方式已难适应当前规则。必须建立动态监控机制,实时掌握各仓库(包括FBA仓、海外仓及自营仓)的库存周转天数,避免因个别SKU滞销而导致整体成本飙升。
最后是履约路径多元化评估。随着多渠道配送费用同步调整,卖家有必要跳出“唯FBA论”,综合比较不同物流方案的成本效益。比如,是否可通过海外仓前置+本地快递实现更快响应和更低尾程成本?
在这个过程中,一套能打通数据孤岛的工具显得尤为重要。像易仓ERP这样的跨境电商管理系统,能够整合多仓库存信息,提供补货建议、利润分析和尾程运费试算功能,帮助卖家做出更精准决策。尤其是在新规下,这类系统的预警与模拟能力,往往能提前规避不必要的支出。
规则变了,玩法也得变
2026年的亚马逊美国站,不再是那个可以靠“铺货+低价”横冲直撞的时代。每一次费用调整,都是平台对运营质量的一次筛选。表面上看是成本上涨,实质上是一场关于精细化运营的能力考试。
未来的赢家,未必是最能烧钱的人,而是最懂规则、最会算账、最擅长利用工具的人。当平台越来越像一座精密运转的机器,卖家的角色,也必须从“搬运工”进化为“操盘手”。
风已经吹起来了,你是被卷走,还是借势起飞?取决于你现在怎么行动。
